作者: 呂思勉
出版社: 哈爾濱出版社
價格: 20元
通讀全書的確很明顯感覺到呂老先生的華夏情結,當然,老先生是有感于日寇侵華,對“中國之見侮于異族”分外敏感。 比如老先生用了將近5頁論述崔浩被誅事件,可以說是徹底顛覆了慣常的“北魏第一謀士”的印象,在論述中,崔浩簡直就是漢人勢力打入鮮卑敵部的義士,他在北魏做的工作全是為了漢人(政權?),相當于北魏時期的《潛伏》…論述觀點形成后甚至有點熱血。歷史真相無人知曉,但看得出這是個很好的故事題材w 然而盤根錯節的士族子弟(清河崔氏、范陽盧氏、太原郭氏、河東柳氏等等)真如先生所言“蓋漢族之士大夫,大結合以謀虜”與否就太可商榷了。正如先生總結的——東漢名士的忠君之念“沿自列國并立之時,不能為一統之益,而時或轉為其累”,再到兩晉門閥大興,“以自私自利之恒情,而保國衛民之念,遂不如其保家全身之切焉”;又云“凡權勢之家,據權勢愈久,則其自私而思保守之愈甚”——這可以說是當時東晉,同樣也是士族大家(無論南北)。當然這只是我以自己的不確定質疑老先生的不確定,究其原因也許老先生對漢人懷抱“怒其不爭”的情感因素多些,所以時時發出對漢人漢權一針見血的鐵論,同時又總是多少袒護;我處在豐衣足食的現在面對塵埃落定的亂世歷史,輕易就會陷入不憚以最大的惡意揣測漢人的心情中:很有血性很團結?無法相信。何況崔浩被誅事件最后,正有一句“浩之謀,似仍為漢人所泄”,假使老先生推測為真,說明漢人確實不團結;假使老先生推測錯了,那整件事很可能根本就是構陷,說來說去還是漢人內斗。